未來傳感器的中國制造之路
被全球科學界預測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的物聯網技術,其核心便是儀器儀表設備中通常都具備的一個小小的器件——傳感器。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傳感器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它的存在和發展,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從而慢慢變得活了起來。
追溯全球傳感器產業的的起源,都是從工業自動化開始的。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為了提高工業生產和制造效率,人們開始嘗試通過中央控制室控制各個生產節點上的參量,包括流量、物位、溫度和壓力四大參數,從而催生了傳感器這一科學儀器。在傳感器概念形成之前,早期的傳感器是以整套儀器中一個部件的形式出現。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傳感器概念的出現其實是測量儀器逐步走向模塊化的結果。
資料顯示,我國大約從1980年以后開始重視傳感器技術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囿于體制機制等因素,這些研究成果并沒有能夠及時得到市場化的檢驗和應用,導致我國傳感器產業后來的結構滯后。傳感器雖小,可技術研發卻并不簡單,一般需要數年才能成熟,并且失敗的風險較高,這些都制約了傳感器技術和產品在中國的研發進程。近年來,國內的很多企業習慣從國外引進技術,而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研發自己的產品,但是實際上引進的技術都不是最新的,所以總是落后一步,缺少核心競爭力。
同時,國內的傳感器技術研發,還面臨著兩個瓶頸。首先因為傳感器屬于基礎部件,存在著一個特性,即本身技術含量很高,但是售價卻比較低廉,更大的作用是作為一種產業鋪墊,需要和其他部件配套使用,才能最終形成價值,這在客觀上降低了企業研發的熱情;其次,國內對于傳感器等高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并不到位,很多時候企業投入了巨資研發的產品,很容易被其他企業“借用”,這從客觀條件上也不利于中國高端傳感器產業的形成。
追溯全球傳感器產業的的起源,都是從工業自動化開始的。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為了提高工業生產和制造效率,人們開始嘗試通過中央控制室控制各個生產節點上的參量,包括流量、物位、溫度和壓力四大參數,從而催生了傳感器這一科學儀器。在傳感器概念形成之前,早期的傳感器是以整套儀器中一個部件的形式出現。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傳感器概念的出現其實是測量儀器逐步走向模塊化的結果。
資料顯示,我國大約從1980年以后開始重視傳感器技術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囿于體制機制等因素,這些研究成果并沒有能夠及時得到市場化的檢驗和應用,導致我國傳感器產業后來的結構滯后。傳感器雖小,可技術研發卻并不簡單,一般需要數年才能成熟,并且失敗的風險較高,這些都制約了傳感器技術和產品在中國的研發進程。近年來,國內的很多企業習慣從國外引進技術,而不愿投入時間和精力研發自己的產品,但是實際上引進的技術都不是最新的,所以總是落后一步,缺少核心競爭力。
同時,國內的傳感器技術研發,還面臨著兩個瓶頸。首先因為傳感器屬于基礎部件,存在著一個特性,即本身技術含量很高,但是售價卻比較低廉,更大的作用是作為一種產業鋪墊,需要和其他部件配套使用,才能最終形成價值,這在客觀上降低了企業研發的熱情;其次,國內對于傳感器等高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并不到位,很多時候企業投入了巨資研發的產品,很容易被其他企業“借用”,這從客觀條件上也不利于中國高端傳感器產業的形成。
【上一個】 農網改造能夠帶動的鏈條有多長? | 【下一個】 “十三五”電力規劃分析:未來五年我們需要多少電? |
^ 未來傳感器的中國制造之路 |